联合办公如果变成“烧钱”游戏 谁会笑到最后?

2018-8-10 17:55:14 新闻来源:第一科技网

   说起非常热闹的联合办公领域的发展前途,最近有两个情况如果一起看,其实挺有意思,一起和诸位分享一下:

  1.有未经官方的消息称,联合办公空间企业优客工场盈利了。

  2.滴滴、摩拜、OFO这些共享经济的“榜样企业”,无不为烧钱之后的亏损头疼,其间还发生了共享单车领军企业创始人“卖身”的事情。

  与联合办公领域的诸位创始人接触不少,说起前途,他们一般也必然有两个点被GET到,一是上市敲钟;二是滴滴、摩拜、OFO等这些共享经济“榜样”企业的模式与发展。这两个点,实际上都暗示着一种美丽的憧憬——今天的他们,就是我们美好的明天。

  每当这时,我总是想问他们两句话,第一句是,现在你们不考虑盈利问题,将来也不考虑吗?第二句是,你们知道滴滴、摩拜、OFO真正的现状吗?他们正在为烧钱之后的盈利而痛苦不已,难道这就是你们想要的明天?

  既然优客工场“非正式”盈利的消息出来了,我觉得,可以好好探讨一下盈利问题了,是的,联合办公空间已经到了可以并且必须探讨盈利能力问题的时候了。你们不及时考虑,市场会替你们考虑,投资人也会替你们考虑,所不同的是,他们用脚投票。

  中国的联合办公的起步,与共享出行,具体说也就是滴滴、摩拜、OFO等,有两处非常相似之处:

  第一,高度依赖资本助推。无论是进入中国之后的联合办公“鼻祖”——来自大洋彼岸的WeWork;还是现在高调“烧钱”的氪空间,其发展,都是高度依赖资本意志和行动的助推。

  第二,几乎是不计成本地规模扩张,理由是尽可能多地获得用户。这一点,翻译成更为互联网化的语境,就是争夺更多的入口,进而带来更大的“流量”,而后用来描绘一幅“流量变现”的未来图景。同时,启动“上市计划”。

  先来看进入中国的WeWork,最近一轮的B轮融资,融资额五亿美元。显然,WeWork还是按照美国的发展模式,来对待中国的业务,当然,她是联合办公这一业态的创始鼻祖,自然可以“自成一派”,而且,她确实财大气粗,我们可以再观察。

  更典型的就是氪空间。从创立到现在,氪空间一共进行了7轮融资,总共的融资额约30亿元人民币,每一次融资,外界似乎都能看到氪空间的估值增长。在记者看来,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,估值不增长,实际上是没法融资的,因此,这是个正常现象,并不值得大书特书。

  但是,大家似乎有意还是无意忽视了一个现象,我们来看氪空间的融资情况列表:

  从这个过程来看,估值的确在不断增长。但是,大概从A轮融资开始,氪空间融资的间隔周期有变得越来越短的趋势,A轮到A+轮之间,间隔了10个月,但是,从A+轮到第一笔战略融资之间,间隔了8个月,从第一笔战略融资到第二笔战略融资之间,间隔了不到2个月。(信息来自公开资料)

  这个明显变短的融资间隔,说明什么?我们可以先看看,同期氪空间在市场运营层面都做了什么?有一句话,是创始人刘成城说的,非常有代表性,他说,氪空间让更多的“屌丝搬进写字楼办公”。对于创业者而言,这是一句非常有煽动性的口号性语言,现实当中看,氪空间也确实如此,不少新开的场址,都进了甲级写字楼。

  不少做写字楼运营的人曾私下跟我提起,氪空间和一些联合办公空间运营企业,给他们报出的报价,一度令他们非常“吃惊”。他们也一度思考,在这样的价格下,联合办公如何盈利,到最后,他们也只能得到一个答案,因为这背后,是裹挟资本形成的局面。

  这和共享出行的初级阶段,表现得非常相似——当年滴滴快滴“打车大战”,共享出行平台企业给与用户、司机两端高额补贴,用户打车几乎不花钱,甚至在有的情况下,打车还能挣钱。正常的商业逻辑已经无法解释这种”平台补贴”的模式,这背后,事实上是资本驱动,补贴,是资本给予。

  回过头来看,联合办公空间,无论是WeWork在北京进驻的三里屯太古里北区,还是氪空间进驻的一干甲级写字楼,其终端用户往往面临两个局面:一是要承受更高的租金;二是,如果他们租金水平是可以承受的,或者说是较直接进入甲级写字楼更有优势的话,那么,就是资本向其提供了租金层面的补贴。

  需要意识到的问题在于,联合办公空间发展阶段和所处的中宏观经济环境,与共享出行初级阶段时的环境大有区别。当时,货币市场环境十分宽松,用直观一点的话说,就是市场中的钱很多,多到拿着钱的投资人很着急,这在客观上也造就了滴滴快滴大战中的“烧钱盛景”。

  但是,联合办公空间领域的初级阶段,却不能简单类比。联合办公空间领域刚进入初级阶段不久,整体经济环境就进入了“去杠杆”阶段,市场中的资金环境,已经与滴滴快滴大战时间不可同日而语,直观地说,就是市场中其实没有那么多钱可供“烧”。

  除了环境的变化,还有两点不同必须注意:

  第一,共享出行的“场景”是生活场景,其连带的消费行为,本身便是高频。所以,裹挟资本补贴的烧钱大战,可以使之形成一个场景,也就是使用习惯,这个使用习惯日后也是高频的。但是,相比于出行,联合办公领域的场景,是相对低频的,烧钱烧出的场景与习惯,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变现,是一个问题。

  第二,共享出行高频背景下,单次消费的支出,是相对小额的。这种特点,决定了来自资本的“补贴”变少,甚至取消之后,市场是拥有一定承受力的,这种承受力会使这个烧钱烧来的使用习惯得以延续。当然,相比于出行,办公的支出,是大额的,这就使得用户对补贴的敏感度提高,一旦补贴下调或者取消,对“习惯”的冲击就会变大。

  看懂这样的逻辑,就会明白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,联合办公的自身特性和所处的整体环境,都无法单纯完全复制共享出行初级阶段的方法,通过烧钱获得用户。所以,当通过资本补贴(即烧钱)的方式,把原本支付能力不能进入甲级写字楼的用户“送”入甲级写字楼后,就埋下了资本补贴不能持续之后带来的用户续租、持续性的风险伏笔。

  这个问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,表现在另一面,就是“盈利能力问题”。获得用户、获得市场占有率的最终目的,在于变现——盈利,这是所有商业模式的核心,即便在共享领域,也是如此。

  我认为,无论是来自先进国家的WeWork,还是其“本土的第一对手”氪空间,都即将面临同样的问题。在资本支撑下进入更多的甲级写字楼后,如果不能盈利,在当前市场环境下,资本支持的持续性,也要划上问号。试问一句话,哪位联合办公空间的创始人拍着良心都来说说,融资是不是越来越难?投资人的要求是不是越来越苛刻?

  这应该就是氪空间虽然估值一直上升,但是融资间隔越来越短的原因所在——进入的高等级写字楼越多,成本就越高,花费就越大,就越需要融资。同时,盈利能力这个问题,解决起来就越来越难。

  来看看滴滴和摩拜和OFO,有两点请诸位不要刻意忽视掉:

  一,根据媒体披露的情况,即便在中国内地打败了他的“前辈”Uber(优步),尽管创下了250亿美元~27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,但是,滴滴的亏损,仍达到3~4亿美元,而其2018年的目标,则是全力冲刺盈利。

  二,共享领域的后起之秀摩拜单车、OFO,也是如此,在花费了巨额的投资之后,共享单车领域几乎看不到盈利的希望,面对的是100%全行业的亏损的状况。除了排名靠后的几家共享单车企业破产之外,行业领军者的创始人,也不得不被迫卖身出局。

  这些“榜样”在盈利方面如今的境遇,应该是一个警钟,盈利能力问题不解决,恐怕等待联合办公空间的,是一样的结果。

  还有一句不好听的话,我还是要说一说,联合办公空间烧钱规模扩张的模式,实际上暗含着另一层逻辑,即尽快上市。没有哪个联合办公空间的创始人,不对在交易所敲钟抱有各式各样的憧憬,但这种憧憬,在没有盈利能力建设的情况下,几乎可以说与“甩锅”无异,一个不能盈利的企业上市,实际上是把麻烦甩给了市场,对规模故事的编写与追求,其实就是要把上市之后的公众投资者当接盘侠。

  问题是,自从小米在香港破发这个标志性的事件之后,市场也变得更加聪明与理性了。“锅“不是那么容易甩的,一个不会赚钱的企业,想继续靠规模与占有率的故事实现创始人的“撤退”,这样的模式,恐怕也难以持续了。

  这样一来,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和面对,盈利能力这道联合办公的生死门,已经摆在了面前,过也得过,不过也得过。至于怎么做,请各位创始人自己看着办吧,这是战略问题,是你们的职责所在。

  好好想想。别假装听不见滴滴摩拜、OFO敲响的警钟,也别再幻想下一茬的韭菜们没有进步了。别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了。



酷车美女


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﹑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北京在线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。
Copyright © 2000-2013 www.bjingz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QQ:2383424132
编辑QQ:2383424132